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交易平台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水利工程招投标的重要创新举措,该平台通过整合信息技术,实现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透明化和规范化,大幅提升交易效率与公平性,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平台实现了项目信息统一发布、在线投标、电子评标和全程监管,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强了过程可追溯性与监管力度,平台推动了资源共享与政务协同,提升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为全省乃至全国水利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示范样本,成为推动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柱,其建设效率、管理透明度与公平性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直接影响亿万民众的生产生活安全,近年来,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纵深推进,全国各地加快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步伐,江苏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强省,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面始终走在改革前沿,率先打造了集智能化、规范化、全流程于一体的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交易平台,成为全国水利行业数字化升级的标杆范例。 该平台以全流程电子化为核心,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起一个公开、公平、公正、高效、可追溯的现代公共资源交易生态体系,不仅显著提升了行政效能和监管水平,更为全国水利系统乃至其他公共工程领域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经验”。
江苏地处长江、淮河下游,河湖密布,水系发达,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全省水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近17%,拥有太湖、洪泽湖、高邮湖等大型湖泊,以及京杭大运河、长江干流等重要航道资源,复杂的地理水文条件决定了江苏必须持续加强防洪排涝、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环境治理和重大水利设施建设。
“十四五”期间,江苏省计划投入超过2000亿元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涵盖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城市防洪体系建设、智慧水利试点等多个重点领域,面对如此庞大的项目体量与资金规模,传统的纸质招标、现场开标、人工评标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化管理对效率、规范、透明与安全的多重需求。
过去招投标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流程不透明、围标串标风险高、企业参与成本高等问题,亟需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加以破解,在此背景下,江苏省水利厅联合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依托全省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云平台,于2018年启动“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交易平台”的规划与建设,并于2020年实现全面上线运行。
平台秉持“互联网+政务服务”理念,致力于打通水利工程项目从立项审批、招标公告发布、投标报名、文件下载、在线投标、远程开标、电子评标,到合同签订、履约监管等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闭环链条,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交易平台采用先进的B/S架构设计,基于微服务与分布式部署方案,具备高并发处理能力、高可用性和良好的横向扩展性,确保系统稳定可靠、响应迅速,平台整体划分为五大核心模块:信息发布系统、交易执行系统、专家管理系统、监督监察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形成“业务闭环+智能决策+全程监管”的一体化运行机制。
平台首页设有全省统一的水利工程信息公开门户,集中展示所有在建及待建项目的招标公告、资格预审通知、中标候选人公示、最终中标结果等关键信息,所有内容均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标准格式进行发布,确保信息完整、权威、及时更新。
系统支持多维度智能检索功能,用户可通过项目名称、所属地区、投资金额区间、招标单位、发布时间等条件精准定位目标项目,更重要的是,平台已与“信用中国(江苏)”、“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深度数据互联,自动调取投标企业的信用记录、行政处罚、司法纠纷、经营异常等信息,前置识别失信主体,杜绝“带病参标”,切实维护市场秩序。
作为平台最核心的功能模块,交易执行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不见面交易”,彻底告别传统“跑腿时代”,具体流程如下:
招标文件编制与线上备案
招标人或代理机构使用平台内置的标准化模板在线编制招标文件,系统自动校验关键条款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并提交至主管部门进行电子化备案,减少人为干预,提高合规性。
实名注册与CA数字认证
所有参与方(包括招标人、投标人、代理机构、评标专家等)须完成实名注册并绑定全省统一的政务数字证书(CA锁),实现身份唯一认证,支持跨平台互认,避免重复办证。
电子投标文件加密上传
投标人登录后可免费下载招标文件,利用专用软件编制电子标书,并通过SSL加密通道上传至服务器,系统自动记录上传时间戳,防止迟交、补交行为,保障投标公平。
远程开标与实时解密
开标当日,投标人无需抵达现场,只需登录平台点击“远程解密”,系统将同步对各投标文件进行解密,并公开展示报价、工期、技术方案等核心内容,全过程音视频录像存证,支持事后回放与审计追溯。
电子评标与AI辅助评审
评标委员会成员由系统随机抽取产生,通过独立终端远程登录开展评审工作,平台配备智能比对工具,可自动识别雷同文件、异常报价波动、IP地址重合等疑似围标线索;对于技术标部分,引入AI评分模型辅助打分,增强评审客观性与一致性。
中标通知与合同电子备案
评标结束后,系统自动生成电子版中标通知书,并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即时推送相关方,中标单位须在规定期限内上传电子合同,平台同步对接水利工程建设监管系统,纳入后续履约跟踪与绩效评估。
平台建立了覆盖全省的专业评标专家库,收录逾5000名具有高级职称或执业资格的技术人才,涵盖水工结构、水文水资源、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咨询等多个专业方向。
专家入库实行“单位推荐—资格初审—专业培训—上岗考核”三级审核机制,确保专业素质过硬,每次评标前,系统根据项目类型、技术复杂度、地域分布等因素,智能匹配所需专业类别,并严格按照回避原则(如地域回避、利害关系回避)随机抽取专家名单,全程无人工干预。
平台建立专家履职评价体系,由招标单位、监督部门对其出勤情况、评审质量、纪律作风等方面进行量化打分,形成个人信用档案,连续两次评分低于设定阈值者将被暂停抽取资格;情节严重者予以清退处理,实现“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为防范权力寻租与暗箱操作,平台嵌入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督机制:
2023年,平台进一步升级推出“预警监测中心”,运用大数据分析模型识别潜在违规行为,当某企业频繁与其他公司组成联合体投标,或多个投标人的MAC地址、硬件指纹高度一致时,系统将自动触发红色预警,提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平台每日产生海量交易数据,经过清洗、脱敏与结构化处理后进入数据中心,通过对历史招投标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建模分析,生成多类可视化报告,助力政府科学决策:
这些数据成果不仅服务于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与行业监管,也为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提供权威的数据支撑。
自平台全面运行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赢得了广泛认可:
据江苏省水利厅统计,2023年全省共完成水利工程项目招标1,876项,累计交易额达486亿元,其中98%以上通过平台完成,平均每个项目的招投标周期由原来的45天缩短至28天,时间压缩近40%,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不见面开标”有效保障了重点工程不停工、不断档,展现了强大韧性。
传统模式下,企业跨区域投标需派人往返多地,交通食宿费用高昂,借助平台,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全流程操作,据测算,